推广 热搜:

跟孩子交流,有一种方法简单有效,却被大部分爸爸妈妈忽视了

   日期:2025-06-27     来源:www.hnpdsrcb.com    浏览:309    
文章简介:我家孩子爸有时会非常不忿地抱怨:为何家人说话,娃一直最听你的?! 哈哈,老妈妈听了不免暗暗得意。不过对啊,为何同样一件事,孩子会想听我的,而其他人说却不太管用呢? 换句话说,我到底做了哪些,能取得娃的合作呢? 我想了想,至少有这...
跟孩子沟通,有一种方式简单有效,却被大多数父母忽略了

我家孩子爸有时会非常不忿地抱怨:为何家人说话,娃一直最听你的?!

哈哈,老妈妈听了不免暗暗得意。不过对啊,为何同样一件事,孩子会想听我的,而其他人说却不太管用呢?

换句话说,我到底做了哪些,能取得娃的合作呢?

我想了想,至少有这么要紧的两点吧:

从怀胎10月开始,到婴儿期的日夜哺乳、照料,再到后来的一路伴随和交流,我在娃心目中,到今天还是第一依恋对象。这份情感,自然会大大增加我对他的“影响力”。

家人当中,恐怕我算是最能了解和接纳他感受的人,这意味着,有时候我跟他交流,总是障碍最小,引起的“反用途力”最小。

除去这两点以外,其实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,我特别注意,那就是——

我会尽量不对娃说指令句,而是用问句。

就譬如,娃天天晚上在去小床睡觉之前,总喜欢在大床上跟父母先躺一会儿。然后你感觉有必要提醒他去我们的床了,这个时候,假如用指令句,多半是如此的:

你目前去小床吧!

你该去小床啦!

你快去小床!

父亲常常会用如此的指令句,得到的回话也总是是娃心怀不满的一句“臭父亲”。

我一般用问句:

你去小床吧?

你目前筹备好去小床了吗?

你目前可以去小床了吗?

你是想再躺一小会儿,还是目前就去小床呀?

你需不需要目前就去小床呀?

这么问,娃一般就不会生出抵触或不满,而是会想一想,然后做出他一个人的决定,可能是目前就去,也会还想再躺一会儿。而结果是,他几乎每次都能自觉自愿地主动回自己床上去,有时还会非常爽脆地回话一声:“可以!”

这两种说法,表达的意思不是差不多吗?为何交流成效会这么不同?

其实大家忽视了指令句总是传递出一层隐含的信息,那就是——我要你按我说的去做!

有没发现,这层信息容易散发出一种控制的气息。

如此的信息叫人不舒服,即使听的那个人没明确意识到这一点,但心里也已经自然地产生出不同程度的抵触和排斥。

而问句不同。

它同样也传递出隐含的信息,但这个信息说的是:你是你行为和意志的主人;需不需要做、要目前做还是待会儿做,这类都归你来决定;我尊重你有你的意志,我也相信你有能力做出适当的决定。

接收到如此的信息,是否叫人心里非常舒服?

若是大家自己,大家接收到哪种信息会更想主动合作呢?

1

说指令句也未必就无效,有时候孩子的确会迫于大人的意志而表现出顺从。

但这种顺从极少会是自觉自愿和主动的。

这种顺从或许会在内心产生一些默默的抱怨、不满、嘟哝,或者无力;

也会会引发不同形式的“消极抵抗”,譬如,故意拖延,磨洋工,搞破坏,心神不定,敷衍应对,不说不动、说了才动……

这类可能是指令句暂时看上去起效,而实则却需要支付的代价。

而且,当孩子越长越大,越有能力反抗,指令句就会愈加无效。

不只无效,还容易引起更剧烈的冲突,招来孩子的顶嘴、不听话、充耳不闻……

2

当大家用问句的时候,还需要警惕那些不自觉当中经过了“伪装”的问句。

譬如:

“你想吃火腿还是吃香肠?”

“我想吃火腿。”

“哎呀,火腿有哪些美味的!也没什么肉,全是淀粉,还是吃香肠吧!”

又譬如:

“你想什么时间开始写作业呀?”

“我想先玩一会儿再写。”

“回到家就先做完作业,这才是好习惯,了解吧?你快点去把作业写了,剩下的时间再玩!”

还譬如:

“这个活动真的太有意思了,你需不需要把它写进今天的日记里?”

“我不想。我不喜欢这个活动的××环节,太吵了,也太无聊了。”

“如何会呢?那个环节难道不是非常热闹吗?而且别的人都玩得可高兴了,大伙一块合作的感觉不怎么样吗?”

娃沉默。

“对了,你计划什么时间开始写?”

有没发现,这类伪装的问句,其实也跟用指令句一样,都是在用大家的意志去替代孩子的意志,去替孩子做决定。

由于大家觉得如此做真的非常不错,所以,你要照我说的去做!

3

“你要照我说的去做”——通常情况下,无人会喜欢听这个吧?

即便是一个婴幼儿,也都有我们的意志想要去遵循、去运用。

指令句的一个后果在于,它比较容易引起双方意志的对抗和较量。

意志较量的结果就是,要么听你的,要么听我的,非赢即输,非输即赢。

一方意志的得胜,必打造在一方意志的落败之上。

这哪儿是亲子和谐共处,倒像是不见硝烟的斗争。

4

当然,用问句,尊重孩子的意志,将决定权交给孩子,也并非说就要对孩子言听计从,无原则地听从孩子。

有一个重点的首要条件,是要分清事儿是哪个的,该由哪个来决定:

假如事儿是孩子的,跟咱们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无涉,那就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,让TA掌握决定我们的事儿,掌握为自己负责,掌握为自己做选择。

譬如,什么时间写作业、在饭桌上吃那些、想穿什么衣服、跟哪个交朋友、旧玩具需不需要送人、空余时间用来做什么、想读什么书……

这类就都是孩子我们的事儿,在这种事上,假如大家也断然用指令句,硬要孩子按大家的意志行事,那的确是侵犯人家边界了。

目前快点去写作业!

你需要先把书包整理好了再吃饭!

不可以,你得吃点肉!

……

当大家用指令句的时候,就仿佛这类事儿都变成了大家的事儿。

当然,你或许会担忧,假如不告诉孩子如何做,TA就做不好啊!

可是你有没想过,假如一直由大家指令着他去做,那孩子掌握的,恐怕只不过听从指令或者反抗指令,而并非真的理解和领会到了到底如何做才是好的。

况且,大家觉得好的东西、好的方法、好的做法,那只不过大家觉得,孩子未必觉得是好的。

娃按自己意志做事的时候,当然或许会犯一些错,搞出各种离谱的花样来,可只有如此,TA才能从中探索出合适我们的经验来,掌握自主,也慢慢积累源于主能力来。

所以,在孩子我们的事情中,爸爸妈妈最多只有从旁引导、提醒的职责,并且合适用问句去达成,而不是用指令句。

譬如:

你计划什么时间开始写作业呀?哦,你计划先玩会儿,吃完晚饭再开始呀。那你感觉今天作业多吗?吃完晚饭到睡觉只有两个小时,你估计时间够不?倘若你把作业分配一下,晚饭前先完成一小部分,晚饭后再完成一大多数,那睡觉前的重压是否会就小一点呢?

啊呀,忘了整理书包啦。你计划先整理好再吃饭,还是吃完饭再整理?

今天的肉做得特别美味。吃肉可以叫你的身体更强壮哦,你就能跑得更快啦,你需不需要来一点?

问句完全可以把大家的思路、大家所关心的、考虑到的都表达给孩子,在询问和提问的过程中,帮助孩子看到他所没看到的某些角度,提供给他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。

其实,这种询问和提问的过程,也是跟孩子探讨问题、引导孩子考虑的过程。

但啊但,当大家用问句,就有必要清醒地认识到——不要指望咱用了问句,就肯定能让孩子说出或做出大家期待的结果。

问句是开放的,它不需要孩子“需要”如何去做。

咱给出了提醒、建议、引导,最后采不采纳,这个决定权在孩子。

假如大家嘴上说着问句,心里却抱定“你得按我的想法去做”的执念,那仍然是一种控制。

在该由孩子决定的事儿上,咱得体地做到放下,其实也是给了孩子一个必要的成长空间,让他有机会去学习决策、学习选择、学习自主、学习负责,如此,他才能慢慢地、一点一点地为长大、为成年做好筹备啊!

5

以上说的都是孩子理应自己决定、对大家和别的人都人畜无害的状况。

那假如孩子做的决定影响到了大家或者别的人的需要和利益,难道也要听孩子的?

当然不是啦。

假如孩子的需要和决定跟大家的需要和利益冲突,那大家就需要跟他协商和“谈判”。

是的,协商,“谈判”。

而不是由于孩子影响到大家了,大家就能理直气壮地向TA发指令!

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下,孩子仍然是自己行为和意志的主人;大家还是不可以用我们的意志去代替孩子的意志。

但大家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,去影响孩子的意志,帮助TA做出新的决定,跟大家达成双方都能同意的解决方法。

这个时候,大家需要告诉孩子,TA的行为和决定给大家带来了哪种影响,而大家的需要又是什么。

这个时候,还是要用问句。

你有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?

我有个方法,是XXX,你感觉行不可以?你赞同吗?

我不太认可你这个方法,你想调整一下吗?

……

就譬如,孩子赖在大床上不愿回我们的床去,那我最好不说:

如何还不走啊,快点回你一个人的床去!

我会说:

我太困了,困得想立刻就睡着,你可以快点回你的床上去吗?

我担忧你躺时间久了就睡过去了,我也无力把你抱回你的床上去,你要不目前就去你床上,如何?

当然,这么说,有时娃立刻就想考虑你的需要,利索地回自己床上去了。

也有时,TA的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,就不会这么利索地考虑你的需要了,TA或许会说:“我还想再躺一会儿。”

“哦,看来还没有躺够呢。”——先对TA的感受和需要表达理解,再说:“那你想再躺多长时间呢?”或者“那你再躺上两分钟?”

娃又可能说:五分钟!

“五分钟对我来讲有点太长了,再说目前时间也不早了,三分钟如何?”

类似如此的过程,两个人总能达成一个双方都想同意的策略。

可能有父母会感觉如此太麻烦,哪有干脆地给个指令让娃照办来得简单?

是麻烦,但如此,大家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机会,让他掌握既尊重个人的需要,同时也能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和需要;让他掌握考虑我们的行为和决定可能给别人带来的影响;让他掌握跟别人协商探寻解决方法……

当大家用的是协商和谈判,而不是指令,大家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:你是一个跟我对等、值得我尊重的人,你也是有能力跟我达成合作和共识的人。

这个信息,孩子能接收到。

如此,可以激起孩子合作的意愿和能力。

如此,大家就能收成一个好商量、也可以商量的娃。长远来看,其实反而省事多了!

假如孩子的行为影响和妨害到了别的人或公共环境,那大家就需要履行监护义务了。

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尽可能用问句。

跟上面那种状况比较类似,需要告诉孩子TA的行为给其他人和环境带来的影响,跟孩子明确规则和界限。然后同样的,协商一个双方都能同意的解决方法。

就譬如,孩子在公共餐厅大吵大闹或者跑来跑去。

与其说:

你别吵啦!

不许闹!

不如说:

餐厅里不能跑来跑去,会影响到别的人,他们会不舒服,可能还会生气的。你可以到外面去玩吗?

你的声音太大了,会吵到其他人的。你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自己小声点儿吗?

6

那样,难道跟娃说话就不可以用指令句啦?

也不可以以偏概全。教育的复杂之处就是,极少有哪些是完全可以以偏概全的。

一是,以我对广大老爸爸老妈妈的有限知道,指令句背后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,总是是深入大家骨髓的,不是说改就能改的,那真的不现实。

所以,跟娃相处的时候,一不小心指令句无意识地就冲口而出了,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。

但读了这篇文章之后,我想至少大家可以让自己意识到,还可以有别的说话方法!

假如说出的指令句引起了娃的不爽和抵触,至少咱不会像以前那样理所当然感觉,“这孩子咋的了,说了还不听!”——还感觉都是娃的问题。

假如注意到了娃的不爽和抵触,咱们就试一试调整语气和说话方法呗。

二是,在某些紧急或紧急的状况下,大家仿佛无法不用指令句。

就譬如,孩子冲向车来车往的马路,或者孩子不知深浅地拿着尖锐物体戳向别的人……

这种时候,除去非常有气势地喊出一句指令句,我真的想不出别的招儿。

你给我站住!

别跑!快点停下!

住手!

简短、有气势、霸道威严的指令,此刻能准时阻止这类危险行为。

有意思的是,假如大家平常指令句用得少,那当大家在这种特殊时刻给出霸道的指令时,反而会特别管用,娃立刻就了解此刻不同一般。

7

啰嗦了这么多,其实简要说来就是:

大家需要分清自己什么时间该放下,不去侵犯孩子的边界,不去替代孩子的意志,让孩子掌握自主;

也要分清什么时间又该阻止孩子侵犯其他人(包含大家自己)的边界,通过协商去取得他的合作,跟他一块探寻双赢的解决方法。

无论以上哪一种,都尽量少用指令句,而多用问句去达成。

这看上去只不过一个小窍门,却是大家在跟孩子相处中完全不同的姿态,它其实关系着养育中的大事!

大家容易有一个误解,以为想要让孩子“听话”、合作,就只可以用各种控制的方法。

可控制会制造出不少错综复杂的问题,也一直导致一方赢,而另一方输。

无论是大家赢了孩子,还是孩子赢了大家,对于亲子关系和孩子成长来讲,都是输!

而合作,恰恰是在大家放手控制的时候才能发生。

也只有协商和合作,才可能双赢!
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